笔趣看书

笔趣看书>穿越必备:白话明季北略那点事 > 第70章 方震孺守寿州(第1页)

第70章 方震孺守寿州(第1页)

方震孺,字孩未,桐城人,后迁移至寿州居住。他的母亲孔氏梦见了方孝孺来到身边,醒来之后便生下了他,万历癸丑年(公元1612年),方震孺考中了进士,最初被授予福建沙县县令,后来又被提升为湖广道御史。熹宗皇帝刚刚即位时,方震孺请求驱逐权奸魏忠贤,并远离其同伙客氏。这一举动使得魏忠贤对他怀恨在心。恰逢辽阳失守的紧急时刻,方震孺一天之内连上十三道奏疏,积极筹划防御对策,痛心疾,同时主动请缨亲自前往犒赏军队并慰问伤亡士兵。不久之后,他接到巡查辽东地区的任命。接手辽东事务后,他上疏指出广宁地区的实际情况,认为当地不具备组织有效出战或坚守的条件,辽东经略、巡抚之间虽名义上同心协力,实则内部意见不合,如此下去,边疆局势必定严重恶化。

壬戌年(公元1622年)正月,后金军趁夜渡过坌河,祖大寿当时驻扎在觉华岛,方震孺担心祖大寿可能投降敌人,因此亲自率领都司张国海乘船出海去说服祖大寿。经过劝说,祖大寿决定携带十万粮食和数万兵力向西回归明朝。期间,主事吴淳夫和徐大化为了迎合魏忠贤的意图,弹劾方震孺擅自调配任务,方震孺便主动辞职回乡。

乙丑年(公元1625年),给事中郭兴治再次诬陷弹劾方震孺,魏忠贤假借圣旨将其逮捕审讯,方震孺被冤枉受贿达六千四百两银子,每日遭受一顿杖刑逼供,同时还被诬告在狱中与刘铎等人诅咒皇上,被除以斩刑。此时突然传来太子诞生的消息,方震孺得以免死。

崇祯初年,皇帝有意重用方震孺,然而当时朝政由刘鸿训把持,刘鸿训向方震孺索要巨额贿赂,但方震孺坚决拒绝。方震孺回忆起自己曾与杨涟、左光斗等十七人一同入狱的经历,现在只剩下他和惠世扬还活着。他说:“自己死里逃生、再度重生,如果再有沉溺官场的想法,那就真是冥顽不化的愚蠢之人了。”自此以后,方震孺选择退隐,在家中闭门不出,整日专注于佛经诵读和参禅修道,再也不谈论有关仕途的事宜。

癸酉、甲戌年间(公元1633年至1634年),流寇四起,长江以北地区人心惶惶,人们不再有坚定的守土决心。到了乙亥年(公元1639年)正月,颖州、霍州一带形势危急,贼寇直逼寿州。此时,寿州城内竟然没有一个在职的官员,当地的父老乡亲于是恳请方震孺出面策划城池防守之事。方震孺倾尽家产供给士兵,亲自登城指挥防御,一夜之间就将所有防御设施准备齐全。

不久,数万敌军紧逼城下进行围攻,方震孺亲自冒着箭雨飞石,指挥火炮消灭了敌军的领。他还组织敢死队缒城而出,突袭敌军营地,斩获无数,迫使敌军惊恐撤退。到了丙子年(公元1636年)冬天,敌军再次侵犯和含地区,行军过程中经过寿州地界,距离寿州城不过三里之遥,但最终却因畏惧方震孺而不敢正面挑战。

当时,巡抚史可法上报了他的功绩,认为应当提拔重用方震孺。但由于内阁辅对他有些小意见,方震孺只被任命为岭西参议。不久后,汤、杨两位将领占据廉州动叛乱,总督沈犹龙委派南韶道王孙兰前去平叛,但王孙兰最后被迫自缢身亡。方震孺单枪匹马深入贼军营地,向贼军晓以利害,最终成功说服他们投降,从而确保了广东全省的安宁。不到半年,方震孺被提拔为广西巡抚,这次提拔显然是出于皇帝的意愿。弘光帝继位后,方震孺上疏表示愿意亲自领兵过河,与敌军决一死战。

马士英和阮大铖见到这种情况后,说:“他若是被启用,那我们就不会有好日子过了。”于是他们假传圣旨,下令说:“地方官员勤王不得擅自行事。”方震孺因此感到十分抑郁沮丧,常常自言自语:“南京的各位大臣,怎能忘记先帝的仇恨呢?我应当为先帝报仇,驱赶那些如同蝼蚁一般的叛逆。”不久后,他因忧郁成疾,病情急剧恶化。在病榻上,他仍然握笔题诗,诗句中有“一痛桥山幸回,麻衣如雪见先皇”的悲痛表达。

他的次子方惟馨曾在福建为官,担任兵部司务署篆的职务,并曾上书朝廷,说到:“刘秀选择作为将领前线作战而不是在后方作天子,这是他之所以能够复兴汉室的原因;而宋高宗身为天子却不亲自领军作战,这正是南宋朝廷只能偏安江南,最终未能恢复中原的根本原因。”这些言论在当时被广泛赞誉为醒世名言。当清兵南下时,方震孺痛哭疾行至南雄,身心疲惫,在旅途中病倒,最终因呕血而去世。他的儿子方居易也不愿返回家乡,便自尽陪父亲一同离世。

乙未年(公元1635年),亳州知州何庐被捕,坚贞不屈,最终被贼寇残忍地肢解而死。

译者注:1。原文中的“正学先生”,指方孝孺,因其曾在汉中府任教授,蜀献王赐名其读书处为“正学”,亦称“正学先生”。

2。原文中的“萧王”,指刘秀。王莽篡汉后,天下大乱,绿林军拥戴汉室后裔刘玄为帝,对抗王莽的新朝。刘秀因为战功赫赫,被刘玄封为萧王。

方震孺,字孩未,桐城人,后迁移至寿州居住。他的母亲孔氏梦见了方孝孺来到身边,醒来之后便生下了他,万历癸丑年(公元1612年),方震孺考中了进士,最初被授予福建沙县县令,后来又被提升为湖广道御史。熹宗皇帝刚刚即位时,方震孺请求驱逐权奸魏忠贤,并远离其同伙客氏。这一举动使得魏忠贤对他怀恨在心。恰逢辽阳失守的紧急时刻,方震孺一天之内连上十三道奏疏,积极筹划防御对策,痛心疾,同时主动请缨亲自前往犒赏军队并慰问伤亡士兵。不久之后,他接到巡查辽东地区的任命。接手辽东事务后,他上疏指出广宁地区的实际情况,认为当地不具备组织有效出战或坚守的条件,辽东经略、巡抚之间虽名义上同心协力,实则内部意见不合,如此下去,边疆局势必定严重恶化。

壬戌年(公元1622年)正月,后金军趁夜渡过坌河,祖大寿当时驻扎在觉华岛,方震孺担心祖大寿可能投降敌人,因此亲自率领都司张国海乘船出海去说服祖大寿。经过劝说,祖大寿决定携带十万粮食和数万兵力向西回归明朝。期间,主事吴淳夫和徐大化为了迎合魏忠贤的意图,弹劾方震孺擅自调配任务,方震孺便主动辞职回乡。

乙丑年(公元1625年),给事中郭兴治再次诬陷弹劾方震孺,魏忠贤假借圣旨将其逮捕审讯,方震孺被冤枉受贿达六千四百两银子,每日遭受一顿杖刑逼供,同时还被诬告在狱中与刘铎等人诅咒皇上,被除以斩刑。此时突然传来太子诞生的消息,方震孺得以免死。

崇祯初年,皇帝有意重用方震孺,然而当时朝政由刘鸿训把持,刘鸿训向方震孺索要巨额贿赂,但方震孺坚决拒绝。方震孺回忆起自己曾与杨涟、左光斗等十七人一同入狱的经历,现在只剩下他和惠世扬还活着。他说:“自己死里逃生、再度重生,如果再有沉溺官场的想法,那就真是冥顽不化的愚蠢之人了。”自此以后,方震孺选择退隐,在家中闭门不出,整日专注于佛经诵读和参禅修道,再也不谈论有关仕途的事宜。

癸酉、甲戌年间(公元1633年至1634年),流寇四起,长江以北地区人心惶惶,人们不再有坚定的守土决心。到了乙亥年(公元1639年)正月,颖州、霍州一带形势危急,贼寇直逼寿州。此时,寿州城内竟然没有一个在职的官员,当地的父老乡亲于是恳请方震孺出面策划城池防守之事。方震孺倾尽家产供给士兵,亲自登城指挥防御,一夜之间就将所有防御设施准备齐全。

不久,数万敌军紧逼城下进行围攻,方震孺亲自冒着箭雨飞石,指挥火炮消灭了敌军的领。他还组织敢死队缒城而出,突袭敌军营地,斩获无数,迫使敌军惊恐撤退。到了丙子年(公元1636年)冬天,敌军再次侵犯和含地区,行军过程中经过寿州地界,距离寿州城不过三里之遥,但最终却因畏惧方震孺而不敢正面挑战。

当时,巡抚史可法上报了他的功绩,认为应当提拔重用方震孺。但由于内阁辅对他有些小意见,方震孺只被任命为岭西参议。不久后,汤、杨两位将领占据廉州动叛乱,总督沈犹龙委派南韶道王孙兰前去平叛,但王孙兰最后被迫自缢身亡。方震孺单枪匹马深入贼军营地,向贼军晓以利害,最终成功说服他们投降,从而确保了广东全省的安宁。不到半年,方震孺被提拔为广西巡抚,这次提拔显然是出于皇帝的意愿。弘光帝继位后,方震孺上疏表示愿意亲自领兵过河,与敌军决一死战。

马士英和阮大铖见到这种情况后,说:“他若是被启用,那我们就不会有好日子过了。”于是他们假传圣旨,下令说:“地方官员勤王不得擅自行事。”方震孺因此感到十分抑郁沮丧,常常自言自语:“南京的各位大臣,怎能忘记先帝的仇恨呢?我应当为先帝报仇,驱赶那些如同蝼蚁一般的叛逆。”不久后,他因忧郁成疾,病情急剧恶化。在病榻上,他仍然握笔题诗,诗句中有“一痛桥山幸回,麻衣如雪见先皇”的悲痛表达。

他的次子方惟馨曾在福建为官,担任兵部司务署篆的职务,并曾上书朝廷,说到:“刘秀选择作为将领前线作战而不是在后方作天子,这是他之所以能够复兴汉室的原因;而宋高宗身为天子却不亲自领军作战,这正是南宋朝廷只能偏安江南,最终未能恢复中原的根本原因。”这些言论在当时被广泛赞誉为醒世名言。当清兵南下时,方震孺痛哭疾行至南雄,身心疲惫,在旅途中病倒,最终因呕血而去世。他的儿子方居易也不愿返回家乡,便自尽陪父亲一同离世。

乙未年(公元1635年),亳州知州何庐被捕,坚贞不屈,最终被贼寇残忍地肢解而死。

译者注:1。原文中的“正学先生”,指方孝孺,因其曾在汉中府任教授,蜀献王赐名其读书处为“正学”,亦称“正学先生”。

2。原文中的“萧王”,指刘秀。王莽篡汉后,天下大乱,绿林军拥戴汉室后裔刘玄为帝,对抗王莽的新朝。刘秀因为战功赫赫,被刘玄封为萧王。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