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二十日
缅军先锋部队,和明军哨骑遭遇
与此同时,秦翼明万余精锐南下,成功穿插收复孟定府
不久后,站在高处的莽白,便能远远望见,那数里外,一线排开,宛若城垣的明军军阵。
莽白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军队
云南地形,到了楚雄这边,山势稍缓,没有滇西、滇南那般崎岖
这也是胡一青引敌深入的一大原因
毕竟山地战并非明军擅长,相较而言,只要能把对方引到开阔地带,明军的许多优势就能焕而出。
不仅仅是军阵和火器
还有更重要的,比如骑兵
当年抗清之际,明军上下可谓是吃够了缺乏骑兵的苦
这些年来,随着漠南归附,东北平定,骑兵建设一日没有落下,反而因为众多产马地被划入版图以内后,加起来。
其中最重要的是三个方面
先,是从西域,叶尔羌那边引进了优良马种,再和内地马种杂交,做试验。
其次,在安北都督府下设立了昔日唐朝的旧制,监牧使,划立了四个国有牧场,用于挑选和训练军马。
同时,与漠南诸部、叶尔羌的马匹、牲畜贸易也从未停止,反而愈加扩大。
反正最后的结果就是
明军的军马保有量一路飙升,至光烈十三年,经过五年展,已经从光烈八年的五万匹上下,增加到近十四万匹(不含驮马、挽马)。
当然,这倒不是说明军有十四万骑兵,毕竟如御前骑军和西北边军马营之类,这种精锐骑兵,一般都是一人双马。
具体来说,骑兵总数应该是在八万到九万之间
但至少,哪怕是云南都督府这种南方边军,居然也编有三个马营,过三千六百骑。
要知道,如果说云南边军只是骑兵比较少,那么缅甸军,就更少了。
当然,倒不是说缅甸就没有马
其实还是有的,主要是通过印度那边过来的马种
而且此时缅甸各地区部落施行的是兵农合一的阿赫木旦制度,类似于满清的八旗牛录,将各个聚落村庄,按照征兵的职能,分为步兵村、骑兵村、战象村、水军村,清代以后,缅甸还有了“洋枪村、洋炮村”。
每当有战事,便按照各自职能征募军队,参加战斗
不得不提,古代缅甸,在东南亚一带,依凭这一制度,还是相当能打的。
不过那是后来事情了
这个时候,阿赫穆旦制度还比较原始,兵种上,基本也就是单纯的步卒和战象,骑兵少之又少。
当然,缅甸人对于战象有一种莫名的迷信,这次莽白就带了六百多头战象
分成了五个战象队,每队一百多头战象,每头战象上,一般会站立五六名弓手,居高临下射击。
但战象更多的作用还是心理威慑,以及冲散对方的阵型
也的确如此,几百个一两丈高的庞然大物站在眼前,谁心里不胆颤?
虽说大象其实本质上是个胆子很小的动物,用在战场上,杀伤力相当可疑,而且这些大象一旦受惊,可是不管你友军、敌军的。
历史上,象兵挥正面效果的战例其实不多,负面效果的倒是不少
当然,也不乏出奇制胜的,比如历史上的李定国,对付清军时就用过象兵。
所以,当看到明军整齐的军阵后
莽白的第一反应,就是招呼自己的象兵部队,打算利用象兵直接冲散明军的队列。
此时距离北伐胜利已经过去了五年,伴随着大量老兵退役
军中充斥着大量缺乏战争经验的新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