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一天天过去,并州总管府下辖二十四州田亩清查与括户6续完成,但数据提交上来,却惹得崔澈颇为生疑,总感觉这数据不大对劲。
鉴于后世文献中的隋朝官方数据严重掺水,崔澈有心仔细核对。
隋朝官方数据注水到了何种丧心病狂的程度,人口不能具体统计,但可以拿田亩举例说明。
隋朝开皇九年,垦田494o万顷,而唐玄宗天宝十四年,也就是人口达到峰值的这一年,有田143o万顷,不足隋朝开皇九年三分之一。
到了隋炀帝中期,田亩数据更是达到骇人听闻的5585万顷,是2o15年中国耕地面积两倍以上。
而朝廷是要根据这些虚假的数据征纳税收,田税以外,还有人头税、户税等等。
数据可以虚报,但国库收入不能少,最终不还是转嫁在了泥腿子们的头上,世家大族们可不受这份委屈。
原本派去各州督促的总管府书吏,是担心各地州郡官员不肯尽心办事。
只是没想到他们为了政绩,太过用心。
得到书吏们回报,崔澈终于确定,这份清查数据,无论隐户,还是田亩,掺水都十分严重。
在厢房里犹豫许久,他终于还是找到了杨广。
“子澄是认为各州刺史弄虚作假?”
“不敢欺瞒殿下,据书吏回禀,许多州郡存在夸大之词。”
崔澈回答道。
“子澄是想彻查此事?”
杨广皱眉沉吟道。
崔澈心中一紧,他当然明白其中关节,见杨广如此模样,便不再坚持:
“澈此来只是告知殿下此事,至于如何行事,但听殿下吩咐。”
杨广这才舒展了双眉,此间早已屏退佐吏,只有他们二人,杨广不惧与崔澈实言:
“其中真伪,我并不在乎,重要的是能拿出一份让父皇满意的答卷。”
说罢,在记录有清查数据的公文上盖下总管印信。
崔澈了然,地方州郡官员虚报数据自是为了收获政绩,而杨广又何尝不是要向杨坚邀功。
至于底层百姓因此背上沉重的负担,谁又在乎。
朝廷还等着要钱咧。
当今天子,那可是轻徭薄赋的好人,没见给每一亩田地,每一个丁口,订下的税额都不高么,至于百姓们实际上承担了多少税额,史书可不会写上去。
崔澈拿着公文走出正厅,找了一名书吏命他找信使送往长安。
多漂亮的一份答卷,想来杨坚与朝堂诸公都会满意的。
崔澈知道不可能会有人拆台,否则开皇九年的夸张田亩又是怎么来的。
只是长史厢房,崔澈低头看着自己这身四品官服,陷入了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