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看书

笔趣看书>佃农发家日常哪里能看 > 探路(第2页)

探路(第2页)

依然是余桑自己进菌房去看,为了怕香菇和平菇两者相互影响到,平菇在菌房最里侧的位置种着,相关的罐子也摆在中间侧,外侧靠门口,就是摆香菇罐子的地方。

有平菇保证第一桶金,余桑没什么心理压力地把香菇的母种罐子全看了。

最终也成功了两个

虽然成功率不高,但余桑觉得很不错了。

母种成功,那么接下来就是接种培养香菇原种了。

家里麦子不够了,又用钱去隔壁周家买了三斗。

还有用平菇直接培养母种的陶罐没看。

这种方式,她好像在现代的时候随便刷到过视频,那视频中的成功率也不高。

她不过也是试试,广撒网总能捕到鱼。

这种罐子做了几个,而且培植周期要比用培养基的久很多。

余桑打开几个罐子一看,大部分都被污染了,只有一个罐子还是干净的,且菌丝长得也还可以。

家里好像生石灰没用完,当初她爹虽说去买三斤,实则怕不够,多买了两斤,干脆再用稻草种半坑,反正这一罐子她不打算用来做栽培种之类的了。

再一次用石灰水泡了稻草。

第二天,又种了半坑平菇。

十月份的天,前面院坝边桔子树上的桔子已经变成青黄,快要成熟的季节了。

余家的阳畦已经挖好种上了菜,余满山只种了一亩田,其余的田地仍然种麦子,即使是晚秋季节,余家一家也很忙,只有余满山一个主要劳动力,阿李和魏老太自然也要跟着下地干活,13岁的余大郎同样如此。

余桑除了在家种菇和平时维护管理外,其他时候都跟余满山在地里,尤其是挖阳畦和种菜的时候。

对于这亩“阳畦”田的分配,余桑和余满山做了商量,小白菜、菠菜、大蒜、冬萝卜、芹菜、香菜等,合理分配了每种菜的种植面积,余满山甚至还去认识的那里挖了韭菜根来移植。

要是她穿过来再早点,还可以种植黄瓜的,现在天气冷了,已经赶不上阳畦秋延迟栽培黄瓜,明年应该就可以了,到时候如果有了自家的田,就更好操作了。

路边坡上长满了野菊花,余桑采了烘干,预备着泡茶喝。

天气越来越冷了,余满山每次赶场都编了簸箕箩筐之类的去卖,卖了钱,又买了一些麦子,余桑又继续做了香菇的栽培种出来。

本来也可以不用麦子,但是其他的基本材料很多都没有,又怕换了差的材料种不好,一年也就这时节比较合适先把菌种做出来了,到时候刚好接种,等到明年年末左右,就能出香菇了。

经跟余满山商量,才决定依然花钱买麦子。

同时,平菇的栽培种也长好了,2o罐栽培种,居然得了5罐好的,直接又买了一些生石灰,又种了两坑平菇,比第一批平菇晚了一个月,到时候出菇应该也会晚一个月左右。

冬天这个时候,最适合砍树准备进行做椴木香菇的准备了。

然而余家并没有什么适合的树,农历十月初一那天暖炉会,余桑大舅一家特意喊了余家一起去他家过暖炉会,余桑提了一嘴这个事,她现在当大舅家特别亲,李老大说起分家的时候,他分的田地里刚好有五棵合适的桦树。

趁着农活闲下来了,余满山带着余大郎和余二郎去大舅家砍桦树。

刚砍完的桦树不能立刻用于种植香菇,而是拖到大舅家先晒着,过了段时间,余桑觉得差不多了,才去李老大家将这些桦树剔了枝叶,砍成一米多长,然后往余家背回来。

在每截椴木截口用浓石灰水消毒,然后呈“井”字型架晒在檐下。

原本檐下冬天是要堆放些柴草之类的,但今年柴房和大门檐下都被余桑占了,柴草之类的只能堆在院坝边,怕淋湿的只能放在屋里或者厨房,能塞哪里就是哪里。

阳畦中种植的菠菜、蒜苗、冬萝卜、小白菜、葱、香菜等都可以采摘去售卖了,只韭菜芹菜还不到采摘的时候。

余家一家坐在堂屋吃晚饭,因冬天天黑得早,晚饭自然也吃得早些。

“爹爹,明天我们摘些菜去镇里卖吧,趁着冬至前,先去镇里探探路,看看能卖到什么价,也能先卖些钱过冬至。”

这时代的冬至据说比现代的冬至过得浓重得多,其重要程度仅次于过年。

好像这一天大家即使是很穷,也要拿出积蓄添换新衣、置办饮食、祭祀先祖。

余桑想,冬至前,肯定能将家里的菜卖出好价钱。

但那之前,他家并没怎么去镇里摆过摊,卖菜也没经验,必须得先探探路。

余满山道“后天吧,得先去借杆秤,不然没法称重,田里的菜也可以再长长。”

“隔壁杨家好像有秤,可以去借下。”魏老太建议。

余满山接话“那我等下去问问。”

“还是我和二哥去吧。”余桑放下碗道。请牢记收藏,&1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