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看书

笔趣看书>佃农发家日常哪里能看 > 担忧(第2页)

担忧(第2页)

不过一会儿,她就把可以采摘的平菇都采摘了,下回再出第二茬,就是十多天后了。

她提了提篮子,对于她5岁的年纪来说,很有些重,估摸有五六斤呢。

但是也暂时只有这么多可以摘的了,那半坑和这第一坑差不多种下的平菇没成功种成,长了一些鬼伞之类的出来,算是浪费了半坑材料。

魏老太跟着她来的,在菌房门口看她,看到她提了一篮子平菇出来,把篮子接了过去,问她“就这些吗”

平时菌房她们都是不进的,只有余桑一个人进去,要进去,也只有余桑带着人进去,为了尽量减少污染,她们一般都是不进去的。

魏老太也不知道出菇情况,都是听余桑说的。

余桑“暂时只有这么多呢。”

魏老太掂掂篮子,“应该也有五六斤吧,希望傻子多点呢。”

虽然魏老太觉得不算多,但是还是很宝贝地提着一篮子平菇往堂屋去,做贼似地瞅了瞅人影都看不大清的屋外,她用一张油纸想将篮子盖起来,免得被别人知道了。

老话说,财不外露,这大家坐船去盐滩镇,那船上一船人,肯定是要问要看余满山挑了什么东西去县城的。

平菇并不压秤,五六斤也是很大一堆了,把篮子装得满当当的,怕油纸压到平菇,魏老太又觉得用篮子装不妥,既容易被人现,又容易压坏,压坏那肯定就不那么值钱了。

她把萝筐拿过来,将一篮子平菇小心地再放进箩筐里,然后又去厨房拿了一些稻草在箩筐里篮子周围围了,再撒了一些稻草轻轻地盖在平菇上面,再用油纸放在稻草上面,稳妥地将平菇掩盖了起来。

余桑觉得魏老太还很有些警觉心,办事也挺妥当,觉得这还可以。

要是她家凭这些财了,那周围的人肯定要跟着学的,到时就麻烦了。

昨天摘的菜也很多,好不容易去一趟县里,阳畦田的菜肯定也是要多摘些的。

不过都以叶子菜居多,就算是一大背篓,那都不是很重。

但出门的时候,余桑看着余满山背上背了一背篓,肩上又挑了一担,很是担心,她问道“爹,不重吧”

又背又挑的,她突然感受到作为农民的辛苦和辛酸。

余满山回头给她一个笑,“都是叶子菜,哪里重了”

他下巴点点示意那个装平菇的箩筐,“这个都没有重量呢”

他又叮嘱“你等下紧跟着爹爹,爹挑着担子不好看顾你,你别跟丢了,要是丢了就大声喊爹。”

余桑眼睛眨了眨,有点想哭,她心想,以后家里定要买一头驴或者骡子来驮东西,免得她爹这么累。

虽然天才亮,但路上也很有些行人了,有些往其他方向赶,有些汇拢到河边张家去。

张家也准备好,等人齐了就开船去盐滩镇。

余满山将两个箩筐在船中间放好,背篓也紧挨着放好,拉了余桑,让她蹲在背篓边,有同行人也背了东西要去盐滩镇的,想把背篓叠在余家的箩筐上,余满山连连歉意喊道“不能压不能压,换个地方放吧。”

船并不大,也没有篷,船在河上行过,风吹得脸上生冷。

余满山伸出胳膊把余桑拢在胳膊下挡风。

虽然背篓上搭了草毡子盖着,但背篓总有孔隙,能看到里面绿油油的,好些人问余满山这时节怎么种出这些菜来的,也猜问出他是去县里卖菜的,问他到多少钱一斤。

余桑机灵抢答道“七八文钱一斤呢,赚个辛苦钱。”

她怕说低了,这些乡亲万一也想买一两斤回家过节,那到时候卖还是不卖呢最怕的就是找到她家里要买,到时候不卖都不好拒绝。

说高了又怕他们跟着种,那阳畦就在田里,很容易被学去。

一船人嫌贵,全都摇头。

余满山摸摸余桑脑袋,觉得他家小四就是机灵。

船在水上行,度很快,不算很久就到了盐滩镇,余满山父女并不打算在盐滩镇停留,直接往县城的路走去。

路过盐滩镇的时候,余满山说“你大姐姐定的人家,就在这盐滩镇呢。”

她爹是独子,她翁翁死得早,她婆婆魏老太一个把余满山拉扯大,余满山是没有兄弟姐妹的,她大姐姐就是阿李这边的,大舅家的李大丫。

李大丫是已经定了人家,原来就是这盐滩镇的,说远不远,说近也不近了。

只二舅家的李二丫眼光高,硬是要找镇里的坊郭户,不想找田舍汉,到现在还没定下来。

接下来的二十多里路只能靠脚走,余满山挑着东西,走得也不快,而且路远,也累,余桑年纪小,走一段路也得歇歇。

等两人到县里,已经上午十点多的样子了。请牢记收藏,&1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