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看书

笔趣看书>佃农发家日常哪里能看 > 大舅(第2页)

大舅(第2页)

余满山回来得很早,他又去田里摘了两斤菜,把借来的秤提了,带着去乌安塘石桥村还秤,这秤也借了好些日子了,总不好不还,大过节的,摘些菜去,以示感谢。

余满山前脚刚走,余桑大舅就来了,他手里提了个篮子,里面放了一提肉。

这肉估计有两斤左右。

他把肉放下,就说要回去了,大过节的,家里也要忙着过节,他路过顺便提块肉来看阿李和外甥们。

谁都能听出他就是来专程送肉的,大石坝和李家湾,哪有什么路过顺便的。

估计还是因为余家穷,他怕余家这个节过不好,专门来送肉的。

魏老太看他要走,赶忙把他拉住。

阿李也解释“家里昨天才买了肉回来呢,足有三四斤,大哥你把这肉提回去吧,你家里也还有三个孩子呢。”

大舅一家对她家实在不薄,而且也不是那种知道她家将来可能会达这种情况下,才对她家好的,纯纯粹粹地就是雪中送炭,她很有些钦佩她大舅一家的为人。

余桑往她爹娘的房间跑,然后提出来两个大包袱,将两个大包袱放在旁边方桌上,道“大舅,你把这个提回去吧。”

“这是昨天我们买的棉花和棉布。”

这个本来是准备过几天李老头过寿再一道提过去给大舅家的,因是给李老大夫妇做冬衣的,尺寸这些,不大好掌握,不如提过去让他们自己做成衣服。

乡下农家都是自己做衣服,少有那去集市上买成衣的。

本来余桑还想解释是因为上次大舅娘来给她家送了冬衣,他们虽送的旧的,但她家以新的相报。

但今天大舅来送肉还要给她家留面子的行为,实在让她把因为他们送了旧衣她家才还新衣这个不好开口说了。

阿李这时候倒是上道了,她把两个大包袱接过来,一劲儿往李老大手里塞,边塞边道“本来想等着过几天爹过寿一起捎带过去给你的,但你今天来了,就先拿回去,免得到时候没给二哥一家,二嫂又到处说。”

阿李又说“上次大嫂来送了两件你们的冬衣,我们怕你们不够穿,昨天刚好余桑她爹去县里,就顺带买了这些,你等下带回去注意些,别被二哥一家看到。”

李老大起初还以为阿李说她家里买了三四斤肉是托词,故意说来不好接受他带来的肉的,这一听居然还去县里买了布和棉花,这把李老大越疑惑起来,余家哪来的钱去县里买东西又是去县里做什么

当下,李老大也不急着回去了,在堂屋里坐着,听阿李把余家最近的事说了。

李老大听完,连连感叹“这县城里的人可真是有钱呐,满山也了得,大冬天能种出来这么一田菜”

李老大又瞅了瞅门外,见没人,又把声音放低了说“还是余桑这病没白生梦里梦见神仙教她这么些财的法子”

魏老太摸摸余桑的头,连同阿李都在感叹“是啊。”

阿李又劝说“大哥你把肉拿回去吧,我家里昨天买的肉已经够吃了,你家里好歹也三个孩子呢,正长身体的,以后也别买了,把钱存着,我听说二嫂已经等不及,提前把英才送去镇里读书了,你们也存些钱,送英晦去镇子里读书吧。”

这时候余桑突然开口道“婆婆,娘,明年开春,我们出些钱,也让英晦表哥去镇里读书吧。”

她接着说“连同三哥一起,都去镇子里读书。”

魏老太一下顿住,阿李也顿住了。

她们之前没想过这么多,顶多是让余三郎去镇里读书,却没想出钱也让李英晦也去读书。

读书可不是那么便宜的事,花费可大着呢。

给先生交的束脩,还有那笔墨纸砚书本,全都是花大钱的物什。

不过魏老太和阿李反应也很快,余家本就欠着李老大一家5贯钱,只是人家不要,还把借据撕掉了,那么送李英晦去读书,好像也是应该的,这个人情是很应该要还的。

魏老太表态“我觉得行明年家里条件应该好些了,我们正打算送安文去读书呢,刚好英晦一起,两人有个伴,让安文一个走这么远路每天去镇里,要是有英晦一起,我还放心些。”

余安文正是余三郎的名字,只是平时没人喊,连余桑听魏老太说,一下也没反应过来。

她想了一下,才想起这是她三哥的名字。

李老大听魏老太都这么说了,他脸上浮起笑容,觉得阿李这夫家的人品很是不错,他家自己送李英晦去读书实在有些吃力,只是他还是婉拒“还是算了吧,英晦他没英才那灵气,读书有些浪费了,别破费钱。”

魏老太一旦决定了,那也是很舍得的,不过“哪有那破不破费的,就算不学别人那考科举,多认些字以后总是出路多些,再说了,现在也定不下来,就看后面平菇能不能卖出价格了,亲家大舅哥你也先别急着拒绝,我们说实话的,到时候卖出钱来了,我们再送英晦和安文去读书”请牢记收藏,&1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