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看书

笔趣看书>穿越西域刀客 > 第15章 九九重阳(第2页)

第15章 九九重阳(第2页)

甜、咸、香、鲜完美的融合在一起,螃蟹的肉质也是鲜嫩多汁,爽滑的口感刺激着味蕾,真的太好吃了!

齐谷风含笑回答:“具体做法并不知晓,不过听说是糖渍梅子腌的。”

冯宸颔,难怪蟹肉带有酸酸甜甜的梅子香味。

其实,她一直担心古代的酒精浓度不高,可能杀菌效果没那么好,不知道吃了会不会拉肚子啊,这不禁让她想起《世说新语》里面的一个故事,讲东晋名臣蔡谟到了江南看到蟛蜞,就以为那是传说中的螃蟹,赶紧让人煮了端上来,结果吃完就拉肚子。后来名士谢尚听说后笑他,“卿读《尔雅》不熟,几为《劝学》死矣。”意思就是你不好好读读词典《尔雅》,弄清楚螃蟹长什么样,读了《劝学》就到处乱吃,活该拉肚子!

昙无此时右手拿着一杯菊花酒,左手拿着半只腌蟹,冯宸笑着和他说道:“你可知道,你现在这副模样刚好有一句话符合。”

他颇为好奇地问道:“什么话?”

“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

昙无闻言苦笑摇头,对冯宸说道:“修行人,本应远离欲乐,严守戒律,可我却始终放不下贪念。”

冯宸摇摇头,质疑道:“话不能这么说。虽然佛教强调禁欲和无欲,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必须放弃世俗的享受和快乐。早在吠陀时期,就开始倡导苦行,教导人们抑制欲望。但《梨俱吠陀》中有这样的记载,‘带我到不死、不朽的世界去,这个世界有天堂的光芒,永恒的光辉在闪烁。’‘让我进入永生,那里将充满幸福,快乐和幸运交织,长久的希望得到满足。’这表明人们一时的求苦并不是真正的求苦,他们只是希望通过一时的痛苦获得永久的幸福罢了。”

冯宸看着昙无那泛红的双颊,此刻那双眼睛亮闪闪地注视着自己,只好继续说道:“释迦牟尼在创立佛教时也主张过,‘舍此二边,有取中道’,这就意味着既不主张放纵人的欲望,也不主张不加区分地对人的正常生命需求或欲望加以绝对限制……”

她见着,两个人目不转睛的盯着自己,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道:“咳咳,我说完了,咱们的重阳糕应该可以吃了吧。”

齐谷风闻言笑着说道:“还要等等。”说着,他凑近冯宸,伸手将她脑门上的几根丝轻轻撩起,拿起糕饼上的两只小羊,贴到冯宸的额头上。

冯宸奇怪地抬抬眼,又看着齐谷风问道:“这是做什么?”

“嘘”,齐谷风示意冯宸不要说话,然后,嘴中念念有词的将糕饼整整齐齐的贴在上面。

冯宸就乖巧地坐在那里,直到糕饼再次取下,她疑惑地看着齐谷风。

齐谷风眼带笑意,温声解释道:“每到这日,便会在家中儿童额头上贴糕饼,向上天祝祷,你没有经历过,所以特意为你补上一回。”

冯宸咧嘴笑着问他:“那你祝祷的什么?”

她注视着齐谷风的眼眸,那双狭长而深邃的眸子,带着似笑非笑的神情,在昏黄的烛光下,宛如湖面波光潋滟。

他一字一句,语气郑重地对冯宸说道:“愿冯宸,百事皆高,浅予深深,长乐未央。”

三人饮酒共清欢,一饮相携万事安。更喜相逢是知己,一觞一笑百忧宽……

冯宸一边喝着菊花酒,边为洋和尚普及关于中原的传统节日。

“这个由来说法有很多,最为普遍的便是每年这个时候,古人便开始收获农作物,因此人们选择在这个季节祭拜祖先和神灵,庆祝丰收,祈求健康长寿。”冯宸看着昙无忏又继续说道:“而且《易经》中把数字九定位至阳之数,九月初九,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所以就叫为重阳,这就是重阳日。”

昙无好奇地问道:“易经,是你们中原自己的经书吗?是何人所注。”

冯宸与齐谷风不由得对视一眼,这个还真不太好解释。

齐谷风向昙无和尚解释说:“据说它是商朝晚期的卜筮文化的产物,能阐述天地世间万象变化。很久之前叫伏羲的人,他观察自然现象,总结出了自然界的变化规律,并把这些规律总结成了八卦。后来,周文王在这基础上丰富了八卦图的符号,并用文字给它们做了解释。最后,孔圣人把《周易》从占卜之书变成了哲理之书,从此《易经》这个名字就流传了下来。”

冯宸点头表示同意,接着补充道:“还有一种说法是《易经》源于天人合一的思想,是古人观察自然、体验生活后的总结。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传说和观点,都在试图解释《易经》的起源和展。若要说是谁所注写的,这大概就是历代先民们智慧的结晶吧。”

说到这里,冯宸又说道:“其实你若是想学好汉话,你可以学习易庄,就是易经与庄子。它们的内容有许多都是和佛教相通的,对于你日后在中原弘扬佛法可以说是把薪助火。”

其实冯宸还想提到老子,但是想到有名的“老子化胡”,还是把到嘴边的话收了回去。

在东汉时期,皇帝经常把老子和佛尊为同样的神来供奉。后来,道教也神化了老子,尊奉他为祖师爷。有传说称老子去了西方,道教信徒将他附会称为浮屠。为了打击佛教,道教编造了“老子化胡说”,试图让道教在信仰上更受尊崇,甚至想将佛教并入。

直至西晋初年,“老子化胡说”仍然很流行,甚至道士王浮还创作了《老子化胡经》。之后经书散失,只剩下几卷残卷,不过貌似那些残卷好像就是在敦煌石室中找到的……

到了东晋时期,支遁的《释加文佛像赞》中提到:“昔周姬之末,有大圣号佛……呈百使以为粹,导庶物以归宗,拨尧孔之外犍,……络聃周以曾玄……”这意味着佛不是老子的老师,而是他的祖师,老子和庄周只是佛的曾孙和玄孙辈。

佛、道与正邪之争持续了很多年,也一直在互相影响,直至刘宋时期,一些道士开始在一些问题上接受了佛教的影响,这导致在道教内部出现了一种向佛教让步的趋势,试图调和佛教和道教的差异。

只是眼下若是将这个持续千百年的难题扯出来可能就没那么好收场了。

但冯宸还是向他嘱咐道:“中原本土的道教和外来的佛教,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只是在表现形式上有所不同。我自认为佛即是道,道即是佛。或者可以说,他们以不同的方式来启人们,佛教通过光明的方式来教化人们,而道教则通过灵性的方式来引导人们。无论如何,佛教和道教都致力于拯救天下,因此它们的真理都可以适用于任何地方。大圣人们的智慧普及万物,对待任何事物也都应该是一视同仁的。”

冯宸注视着昙无亮闪闪的目光,笑着说道:“昙无大师,你既然弘扬佛法,也希望你能早日得自己的道,能像佛陀一样有一颗仁慈悲悯,包容万物的心。”

昙无忏目光灼灼地注视着冯宸,眼角透出一丝莹润的光来。他面上带了些欣慰与赞赏,颇为郑重地对冯宸说道:“冯宸,得佛祖机缘,我有幸在沙漠中遇见你。昙无必会记得你今日所嘱,弘扬佛法,度化众生,早日得道。”他看着眼前的二人说道,“此次东行,能得遇你二人,是我之幸。”

冯宸与齐谷风相视一笑。

冯宸感怀:“我们都是这人世间的苦行僧,有幸在今朝相遇,就算以后有离别,即使相隔千里之遥,若有重来之时,我也愿跋涉五湖四海。山头日暮,风雨如晦;江上潮水,雨晴交替。我会珍惜我相聚的每一天,也期待我们有一日都能得自己的道。”

三人举杯同饮清茶。

那份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情感,只好寄予一碗热腾腾的茶,赠予爱茶之人。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