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看书

笔趣看书>金句创作 > 第184章 每逢佳节倍思亲(第2页)

第184章 每逢佳节倍思亲(第2页)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这一年,他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千古名篇——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是重阳节,古人以九为阳数,连个九阳数相重,故称重阳。

这是古代很重要的节日,人们在这一天拜神祭祖,饮宴祈寿,登高赏菊。

往往是亲友齐聚,阖家团圆的时刻,但去了长安的王维,山高路远,却是不能在这一天享受团圆的快乐了。

于是在当时全世界最大的城市——长安,写下了这首诗。

后来人们都称赞王维年轻时候就相貌气质俱佳,《唐才子传》说他‘妙年洁白,风姿都美’。

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帅呆了,酷毙了,好看极了,真帅!

可在我看来,当时的王维,混杂在长安的茫茫人海之中,入目之处,皆是一张张陌生的面孔,举目无亲,孑然一身,当时的少年郎,肯定不会感到快乐和欢欣。

诗里的‘独’字和‘异’字,就将他这份心境表露无遗。

重阳节登高有佩戴茱萸的习俗,古人以为可以避邪驱灾。

此时的王维,内心一定很想念过去的节日画面,王家兄弟五人,呼啦啦一群,登高你追我赶,佩茱萸你插我戴,好不欢喜热闹。

可是今年的这个重阳节呢?

身为长兄的王维独自来到长安考取功名,他固然自己感到孤单寂寞,可家里的弟弟妹妹们,难道就能像往常一样开心玩闹吗?

想到自己不在他们身边,遍插茱萸少一人,他们也会感到伤心落寞,惘然若失吧?

‘唉!’

王维抬头仰望星空,在明亮皎洁的月色下,发出一声深沉的叹息……”

由于今晚是停播前的最后一期节目,第二天又是除夕夜,不少听众都是在路途上收听的节目。

听到这首诗的瞬间,眼眶就有点红了,心里头百感交集。

如此应景!

这首诗写得非常朴实,通俗易懂,却拥有异常强烈的打动人心之情感。

当今年代,无论是读书上学还是工作打拼,有很多人都是远离家乡,一个人在外拼搏谋生的。

即使有飞机、高铁、轮船等现代交通工具,一年到头能回家探望亲人的次数,也是少得可怜,一只手就能数得过来。

像五一、国庆、春节这种大的节日,有长假期还好说。

平时那些一两天的短假期,甚至是许多不放假的小节气,回家几乎成为一种奢望。

最常见的,就是隔着手机屏幕,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给在电话另一头聚餐的父母亲戚们,送上一句节日的祝福问候。

当关掉手机视频的时候,环顾四周,又只剩下了自己孤零零一个人待在出租屋内的身影。

可不就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对那些这个春节也因为各种原因无法回家的人们而言,此刻听到这首诗,更是内心凄凉,悲苦万分。

而王维竟然在十七岁就能写下情感如此强烈,能引发无数人共鸣的诗句,称之为天才一点不为过。

还有,听听顾知书又在说什么胡话了?

这么一首诗,你告诉我,仅仅只是有后来“大成”期的影子?

那王维巅峰期的诗作到底得有多么吓人啊?

什么?你说《相思》?那没事了……

“开元九年,王维来到长安已经整整七个年头了,这一年,他终于进士及第,蟾宫折桂。”

杜夕月嘴角一抿,伸出手指头数了数。

十五加七,是多少来着?

噢,是二十二!

整整七个年头,终于进士及第,顾知书说得好像经历了沧海桑田一样,仔细一看,又是个二十出头就高中进士的天才人物。

搞得现在大家好像都对进士这个身份有点脱敏了,平时讨论某个历史人物,习惯性都问一句:

他是几岁考中进士来着?

三十以上啊?

嗯,也不错……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